黑色星期五也是我們的一個想像吧
這樣也許我們隔一天就會覺得今天一定比昨天好
------------------
軍訓這種東西的期中考
寫過就算了不是很重要
------------------
化學期中考
自認有唸書
不過還是沒有考的很理想,
很多東西還是耍笨或沒念到或沒搞清楚
會再努力一點吧
------------------
再來就是落落長的國文課心得

有關這次的自傳
評語大概是這樣:

讀著,讀著
這樣的成長
是這個世上一大票人的共同趨向吧!
特別對資源集中,有一定天份的學生來說

形成的潮流太多太紛云了
一路擁擠地,使我們生命在其中翻攪

需要沉澱的時空吧,在那兒,才能發芽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真正抽芽的東西多長些

 

不得不再讚嘆一次老師看事物之精闢準確
特別是抽芽,許多正在我生命中抽的芽
但是剛抽起來馬上又捲到下一個混亂之中
芽還沒長成,但是已經在那裡了

也許再一陣子他真的可以讓我從芽長成小樹
只要不斷汲取養分的話
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有一種民族集體的想像:
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被虧待,也許從每天的新聞可以略知一二吧
看那尸位素餐的台大生啊,看那貪污的官員啊,看那....

所以我們也太容易接受沉倫
別人的沉倫也是,自己的沉倫也是

 

包容沒什麼錯,但我們包容得過份,到一種病態性的包容
也許假球也是,也許墮落也是
我們歸罪於他被虧欠所以沉倫
我們成了一個互相舔舐彼此傷口的民族
在這其中找尋一種慰藉

 

就像自傳作業中所尋找的,我們的人生中都有關鍵時刻
受傷的關鍵時刻,感受到人生之荒蕪宇宙之空虛的關鍵時刻
重點是:然後呢?因此我們決定就此沉倫下去嗎?

也許這就是英雄與平凡人的差別
英雄得以跳脫沉倫,得以擺脫如此輪迴

 

所以我們的自傳出奇的相似,當我們檢視自己的一生
居然有某種模式不斷的循環著
我們嘗試修補受傷的自己,修補自己被虧欠而受的傷
卻發現也許越補越大洞

 

一種解答:學習付出

當我們得以用付出和服務來替代修補自己
我們的自覺虧欠自然得到了修補
我們覺得自己比虧欠的時候
也許我們也就停止沉倫了
(我必須說當老師提到「付出」的時候我還真是感動莫名
 ,此路何其難,但報酬何其豐厚)

 

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安定的磁場
正面的典範(我們的民族和社會仍然缺乏)
我們也許得以完成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
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也許都像忽必略
忽必略也許是史上擁有最多國家的王之一
但他卻需要仰賴馬可波羅來告訴他他所擁有什麼

 

馬可波羅也許是史上用親身體會過最多城市的人
儘管他不擁有什麼

也許我們都擁有太多,卻都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
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開始學習:論文


也許我們或多或少碰過,恐怖而空洞的討論課
我們被迫討論一個已經有答案的問題(那又為何討論呢)
老師也知道答案
我們開始用殘破的語言呈現自己所了解
然後表達過程中我們想到了一些新東西,如同肉上長了一團肉瘤
聽別人報告的過程中我們也想到新東西,再長一團
沒有經過分化的組織,就只是一團肉
所以沒有被整理的東西和想法,就像癌細胞一樣,增生增生~
大瘤長小瘤長小小瘤

 

最後整間教室充滿了肉瘤,充滿學習之空虛
老師說:很好你們有很多元的意見,下課

 

我們不會形成問題,意思是:我們不會形成有意義有知識的問題
(沒錯,百萬小學堂的知識根本不是什麼知識)
我們也不會構成有理論的論述

所以我們得學習讀理論

學習別人如何用某個角度觀察世界
然後我們也許可以從這之中產生新的概念
有關我們如何看這個世界

 

觀點沒有正確性,或者說:不那麼重要
當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早就被廣義相對論所推翻
我們又為何要學習牛頓三大運動定律?

我們關注的不是理論正確與否
我們只是學習牛頓如何用一個角度看運動
而這個角度的內容比正確性更重要
那只是一種觀點

 

形成問題才是根本,當我們會形成有意義的問題
我們才有辦法找到其中的因果

 

論文就是
我們學會整編我們的知識,學習展示
然後我們就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問問題

 

知識如同流沙,我們偶爾可以用沙堆出沙堡(就像定律和理論)
但沙堡馬上又捲回滾滾流沙之中
----------------
一大串沒被整編而散置的芽長在腦中
還是記下來,也許總會長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id6240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